一、招聘岗位:博士后
招聘人数:2人。
二、岗位要求
1. 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原则上不超过三年,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含)以下的非在职人员;
2. 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能独立开展科研工作;
3.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背景;
4. 有高质量文章发表者或国外留学背景者优先考虑。
三、研究方向、专业或其他要求
专业背景为临床医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化学、药学、机械设计及理论、软件学等专业,有从事3D生物打印、假体与生物系统的数字制造、数字化临床工程、活性内植材料、生物材料与生物制造等研究经历人员优先。
专业条件:
1.研究方向与导师一致或有相关交叉;
2.发表在JCR分区Q1/Q2或中科院分区1区/2区SCI论文1篇及以上;
3.进站后以基础研究为主。
岗位职责:
1.独立从事科研工作,包括实验设计、执行、数据分析整理和文章、报告撰写等;
2.协助指导研究生,组织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3.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沟通交流工作,协助撰写计划书、总结报告等材料。
四、岗位待遇
博士后年薪:税前25-33万/年;入选市级及以上博士后人才计划者,按国家相关规定叠加享受待遇。
1.博士后在站期间,医院提供一次性科研启动经费:10万/人。
2.经过考核和专家评议对出站后特别优秀的博士后可优先考虑留院工作,并予以聘任相应的专技职务;
3.其他支持: 提供各类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工会福利;根据上海市相关规定办理落户;依托强大的医院资源,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五、课题组介绍
(一)课题组平台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九院)从上世纪80年代始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合作,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骨科个性化植入物研发领域,早期在3D打印病变模型上进行假体设计、手术规划和在模型上进行手术模拟、假体安装演练等。随着金属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上海九院对金属3D打印直接制造植入医疗器械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证实了3D打印钛合金结构的力学性能、多孔钛合金结构的骨整合效果,并找到了最适合骨生长的孔隙率。2014年3月,上海九院戴尅戎院士、郝永强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将自主研发的金属3D打印个性化骨盆假体用于骨盆肿瘤切除后保肢重建手术,实现了从“削足适履”到“量体裁衣”的质的飞跃, 3D打印个性化重建假体在形态、力学、生物学三方面均与患者适配。创建了基于3D打印的3D打印病变模型、3D打印手术辅助导板以及3D打印个性化金属重建假体的“三位一体“个性化治疗模式,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髋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指(趾)间关节、胸骨、等肿瘤或复杂骨关节疾病的个性化治疗,并推广应用于口腔科、整形外科、眼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等学科。多年的合作研究,上海九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培养了大量医工交互的人才,形成了“医工合作”个性化治疗团队。2013年,成立国内医院首家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包括3D打印接诊中心、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生产与后处理中心。重点围绕医学3D打印技术进行研发和转化,通过“医工结合“,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个创新医疗器械和技术研发及临床转化平台。中心在戴尅戎院士和郝永强教授的带领下,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快速实现临床转化为宗旨,秉承数字化、个体化、精准化和网络化的先进医疗理念,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3D打印医工交叉研发基地、医学应用示范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戴尅戎院士、郝永强教授团队利用医学3D打印技术制备的个性化模型、导板和植入体”三位一体”实现了骨肿瘤的精准切除和个性化功能重建,创建复杂髋臼周围骨盆缺损分型并研发相应个性化重建假体,使得该领域研发及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通过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全国联盟及分中心、举办系列学习班、利用互联网+3D打印、远程会诊等将该项国际医学前沿技术推广至全国26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造福更多病患。
(二)合作导师介绍
1. 郝永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卫建委重点专科生物医用材料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医学3D打印技术临床转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骨科创新器械与个性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骨科行政副主任。秉承 “理念为先,创新引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临床转化为牵引,依托国际前沿技术,医工合作,产学研结合”。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3D打印个性化硬组织重建植入器械)、科技部“863”(高强韧医用镁合金材料)与“973”(新型医用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及生物适配)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7项;主持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新兴前沿技术项目及疑难疾病精准诊治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医学领域科技支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12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145余篇,其中,SCI论文62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 Funct Mater(3篇,IF:16.8)、Mol Cancer(1篇,IF 15.3)、Biomaterials(3篇,IF:10.3)等,已获国家专利授权47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创建3D打印个性化病变模型、个性化手术辅助导板及个性化3D打印金属重建假体的“三位一体”个性化医疗模式及骨肿瘤精准切除与个体化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居于世界先进水平。自主研发的3D打印个性化骨盆重建假体获国内首张备案许可证。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康复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2年)(第5完成人)、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第2完成人)各1项。2018年获《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主要研究领域:
1、 医学3D打印与个性化医疗①骨肿瘤个性化保肢重建相关研究:⑴骨盆、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或趾骨与关节等个性化肿瘤型重建假体的设计与应用;⑵创建3D打印个性化病变模型、个性化手术辅助导板及个性化3D打印金属重建假体的骨肿瘤“三位一体”个性化医疗模式的临床应用与推广;⑶ “基于3D打印骨盆假体的骨盆肿瘤个体化保肢重建的多中心研究”的临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注册开展,注册号ChiCTR-INR-16010294)。②功能性植入医疗器械研究与转化:⑴ 应用功能性材料、钛合金表面改姓及载药等研发新一代功能性(抗肿瘤、促成骨、促成血管等)3D打印植入假体,开展相关临床研究;⑵ 构建3D打印个性化假体在体生物力学与动态功能评估平台,评估其临床疗效;⑶制定功能性3D打印植入物临床评估体系及规范。③ 3D打印个性化骨关节翻修重建假体与手术体系研究;④ 生物3D打印创新及临床转化研究;
2、新型医用生物材料在骨科领域应用及转化研究:① 自主研发新型金属材料钛铜合金、钽、钽铌合金等新型植入级3D打印粉体材料,针对上述材料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个性化植入医疗器械,自主研发满足钛合金、钽、钽铌合金打印要求的3D打印装备;构建个性化、功能化3D打印钛合金、钽合金、镁合金重建植入医疗器械设计及制造平台,实现自主研发3D打印创新医疗器械的临床转化。② 聚焦新型医用金属可降解镁合金的研究与开发:与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合作研发可降解镁合金内固定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率先将可降解镁合金螺钉应用于人体用于治疗骨折,进一步完善镁合金植入物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开发出符合CFDA认证要求的镁合金植入医疗器械,并制定镁合金植入物临床应用的相关规范。③ 抗肿瘤纳米复合材料体系的构建及机制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
目前兼任SICOT中国部数字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科3D打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计委医管中心3D打印医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医工结合分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中国3D打印材料及应用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生物医用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科基础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质疏松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工作委员会脊柱骨盆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骨科创新与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委委员骨肿瘤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常委及老年病与骨质疏松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委会骨肿瘤专业组组长等24个全国专业学术组织任副主委、常委、组长、副组长、委员,10个上海市级副主委、组长、副组长、委员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1 个性化骨肿瘤及复杂骨疾病诊疗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1)骨肿瘤安全切除边界的智能化精准确定;
2)建立复杂骨缺损个性化重建假体的设计及制备技术体系与制定标准;
3)个性化骨缺损修复重建的外科技术创新;
2 3D打印医学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1)3D生物打印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2)3D打印建模及骨肿瘤相关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设计;
3)骨盆肿瘤及内植物有限元分析;
3 新型骨修复材料的基础与转化研究
1)生物可降解镁合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2)生物功能内植物材料的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
3)功能涂层工艺及临床应用研究;
4)3D打印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基础研究;
4 骨与转移性骨肿瘤的基础、临床技术创新及转化研究
1) 转移性骨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
2) 骨与转移性骨肿瘤微创治疗新技术;
3) 骨肉瘤化疗药物敏感性及调控机制;
5 生物打印活性组织器官关键技术及转化研究
1) 生物打印活性骨内植物关键技术研究
2) 生物打印活性内植物基础及临床前研究
六、申请方式
请应聘者撰写个人简历(包括研究兴趣、学习和工作经历、代表性学术论文或专利1-5篇,承担课题等研究成果证明发送至),并附上至少2名推荐人的联系方式,发送至xinzexx@163.com ,并抄送93112781@qq.com。申请者信息将被严格保密,初审合格者将通知参加面试。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毕业学校+本人姓名+高校人才网【快捷投递:点击下方“立即投递/投递简历”,即刻进行职位报名】
联系人:符静珂老师/吴霜霜老师
TEL:180 1638 6656 / 139 1600 6457